企業在導入績效考核時遇到的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在績效考核的種種細節上精雕細琢能不能解決問題?顯然,績效考核中技術和細節的完善并不能改變管理理念和心態缺失帶來的損失。
組織在實現其目的的過程中,有時不得不忽略或犧牲個體的利益??冃Э己吮旧硪矌в袃蓚€不同的目的,它一方面帶有組織管理的目的,希望通過考核的手段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它又帶有個人激勵的目的,希望通過績效評估盡量照顧到每個個體的獨立存在。這兩個目的之間充滿矛盾,有時甚至不可調和。在效率與公平之間,有時必須進行取舍。
為了能夠解決績效評估中的矛盾,很多人力資源經理孜孜不倦地尋找最好的解決方案,真有些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勇氣。大多數人覺得自己找到的“答案”都是錯誤的,但很少有人會想:錯誤不在答案,而在于問題本身?對于完美的績效考核的描述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它使我們的目光偏離了企業的現實。
在很多人力資源經理的心目中,完美的績效考核體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員工要滿意、表格要規范、工具要先進、流程要復雜、要有成就感等等。我們不妨拿兩個方面稍做分析。
雖然獎懲不是考核的目的,但是績效考核結果的運用往往會觸及部分員工的利益,沒有人錢袋子癟了還能開懷大笑,這時有所不滿也屬正常。
關于滿意的追求甚至表現在部門間的相互評價當中。不幸的是,很多部門本來扮演的就是“黑臉包公”的角色,比如財務部門,如果大家都對它滿意,恰恰可能是因為它的工作沒有做好,這時追求滿意,正是舍本逐末。
打個比方,某一天主管提拔了張三而沒有晉升李四,這種情況如果在國內的企業發生,李四一般心里會痛罵上司一頓,但在西方的企業,李四很有可能向法庭起訴,理由是公司搞歧視。為了應付可能的法律訴訟,帶有員工簽名的績效考核表格將成為重要的證據。
務實的解決之道
這種觀點的局限在于,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管理人員溝通能力不足是普遍現象。這就導致基于上述觀點設計的績效考核體系要求“管理人員必須做到的”,跟“管理人員實際上能夠做到的”之間有太大的差距,因而績效考核體系實施失敗也就不稀奇了。
在設計績效考核體系過程中比較現實的做法是,不求完美,不趕時髦,把“成本-效益”作為考慮的重要因素。舉個例子,有五個搬運工一起搬圓桌,有人反映存在怠工現象,因此進行考核,先是考核工作一段時間后是否出汗,結果有人天生就不出汗,有人稍微動一動就出汗,不公平;
國內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完美主義傾向,很多時候是受到跨國公司的影響。目前在中國活躍的人力資源培訓市場上,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是非常搶手的培訓講師,他們的培訓內容往往側重于先進工具、理念和最佳實踐的介紹。
講臺上的他們除了衣著光鮮以外,也對自己的工作實踐進行了粉飾和包裝,談成功之處而回避問題,講的內容當中也攙雜著一些“應該是”而非“目前是”的東西。這當然可以理解:本來就是請人家過來講“最佳實踐”的。
很多人力資源經理都希望績效考核體系的導入是一個四平八穩、一勞永逸的過程,但對中國企業而言,其成長初期“業務優先”的生存法則使得企業的管理體系像一件破衣服,到處是洞。
人力資源經理們在接到老板“導入績效考核體系”的指令之后,往往發現公司的基礎管理薄弱、流程不明晰、職責分工不明確甚至公司的發展方向都不清楚。
企業需要多方面的調整,首先要對戰略進行梳理,其次要進行流程再造、組織重新設計,然后再做績效考核,這些工作是人力資源經理不可能做到的。
對人力資源經理來說,上述思路往往是其思考問題的基本邏輯,而在日常工作當中,他們仍然承擔著救火隊員一樣的角色: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就是在職責不甚明確、組織不甚合理的情況下,通過導入合適的績效考核體系來達到比較現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