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懂90后有些企業存在人才策略定位失誤,導致校招工作的人才定位失誤,最后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沒人聽宣講,聽了沒人投,投了沒人來,面試過了沒人接,offer接了不實習,實習過了不入職,入職就為拿戶口等等問題。
難招這個問題應該企業多找找自身問題,要么自己品牌影響力不行,要么自己策略定位失誤,要么沒把校招提高重視,要么干校招的人懶。要么企業在學校沒有積累。
學生很現實。只有調整企業自己,調整從根調方有效果。痛點年年有,今年更痛!
學生就業需要從入學就開始輔導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目標并在各個年級時段培養不同的技能,同時結合各種社會實踐和實習。這樣他們在擇業時才有競爭力,企業也喜歡錄用這樣的學生。我和一個本科班從大一下開始接觸,現在他們大三,看著他們的成長變化,深有體會。
招聘官有時對校招存在些誤區,有時會無意識地套用社會招聘的模式和期望,實際上校招復雜性很高。企業宣傳,文化滲透,招聘人員行為引導的每個細節都要下功夫。
學生缺乏求職準備和職業輔導我們一介紹自己(AI招聘管理系統),大一的新生就說:”什么?職業發展?!我們才大一,還不需要考慮就業的問題,太遙遠了?!比缓笪覀兙瓦@樣被拒絕了。也許大家都還覺得自己還小吧。
說到底還是學校教育問題,學生到畢業之前連自己都沒定位好,對工作和自己疑惑肯定很大。學校和企業之間有斷層啊,一方面找不到好的,一方面招不到好的。
根源還是缺乏必要的輔導和指引?,F在工作了多年的職業經理人都不一定知道目前的工作適不適合自己,何況只是懵懂的學生。想當年自己就是覺得名字好聽上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選工作也是一樣,畢業的時候面臨一堆offer也只能把是不是500強,甚至五百強排名作為第一標準。
學生和企業中間的信息不對稱,好多同學直到必須面臨就業時才會去著急自己到底適合什么,企業需要什么(當然那些很早就對自己有明確規劃的同學除外),總感覺到那個時候就已經晚了。對雙方來說都是遺憾。至于拒絕offer,投了沒人來這類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誠信問題。我想的辦法是,可以在網上開辟一個入口,所有的宣講信息可以預先在上面公布,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上面領電子入場券,這個是跟學生的個人信息綁定的,如遇特殊情況未能到場需要提前取消,否則就會記一筆誠信帳(這個數據是會保留的達到一定次數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個學生的誠信度了,假如這個同學再去面試其他企業,招聘官可以參考這個數據),同理對于拒絕offer也可以用類似的辦法。在這個網站入口也可以放企業的網頁,用來宣傳企業文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專業關注某個或某些企業,有可能的話還可以在網站上做交流,這種長期性的互相了解不僅可以宣傳企業,同時學生也可以有一個更多的了解,對自己的定位有幫助。
年年增高的Offer拒絕率痛點好多,學生拒offer很好隨意的,他們以拒offer為自豪。